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Internationalizing th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ing the University is written by Yvonne Turner and Sue Robson. It is quite a boring book. There are 183 pages in total with more than 40 pages of bibliography. They stated many facts which , I can guess, most of them can be derived from theories of education sociology. It does not mean the book valueless but at least we can derive it.

Any person take action based on its own belief or value. In the collective sense, individual belief or value becomes culture. That means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expectation of studying experience, learning process and communication style. It is also applied to teachers and institutions. That means culture and value system is embedded in pedagogy, curriculum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re are 2 obvious issues. One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also the institution. Another one is the conflict among students. These conflicts appear in the form of teaching strategy,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omething like that.

The appropriate approach of resolution is communication and balance of power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Communication encourages understanding, declare the policy and culture of instituion and helps to shape students' expectation. It could help students to exchange ideas and cultures by creating enough courses and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culture context.

On the other h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process which is drived by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We can expect that symbolic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shallow one and transformat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deep one.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an be reflected from strategy and budgeting.


Internationalizing the University
Hardcover: 183 pages
Publisher: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 (10 Mar 2008)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826497833

2008年10月16日 星期四

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蓋因私事繁忙,久久未能更新。這次介紹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為什麼佛教一科都有百科全書呢?因為佛教是世界公認的三大宗教之一,歷史最為悠久,典籍汗牛充棟,內涵豐富,牽涉層面廣泛,可以分9大類,教史、宗派、人物、經籍、 教理、儀軌制度、佛教勝跡、佛教文化、中外佛教文化交流。

一九五五年,斯里蘭卡佛教徒為紀念釋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發起編纂英文佛教百科全書, 要求各國佛教學者給予支援和合作。

當時周恩來總理接受斯里蘭卡總理的請托,要為他們的百科全書,撰寫有關中國部分的佛教條目。周總理將這個任務交給了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即成立中國佛教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聘請國內佛教學者擔任撰述、編輯和英譯工作。

為了適應百科全書的體例,各篇條目著重資料性的敘述,要求全面性與概括性相結合,並做到言必有據。漢文條目原稿前后寫成四百餘篇,約二百餘萬言。除已將部分英譯稿寄往斯里蘭卡供佛教百科全書採用外,全部漢文原稿迄未公開出版。到了2000年才正式出版。

主編是賴永海先生,1949年生,哲學博士,南京大學哲學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研究專長:佛學、中國哲學、宗教學。

近十幾年來,相繼出 版了《中國佛性論》、《中國佛教文化論》、《宗教學概論》、《佛道詩禪》、《佛學與儒學》、《湛然》、《佛典輯要》、《高僧傳釋譯》等15部著作,在《中 國社會科學》、《哲學研究》、《中國文化》等刊物上發表了論文50多篇,主編國內第一部《中國佛教百科全書》 (11卷,300萬字)和"禪學叢書"(2輯10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50冊);其中,學術專著《中國佛性論》在海內外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著名學者季羨林、張岱年、任繼愈、傅偉勳等教授都給該書予高度的評價,認為該書"富有創造性","在中國哲學與佛教史研究方面具有首創的功績" 。 《光明日報》在頭版頭條的報導中稱該書是"迄今為止我國學術界第一部研究中國佛性論的專著,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學術研究工作。"在科研方面,曾以《佛道思 想禮儀研究》的研究課題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佛教與中國文化》課題獲美國王安漢學基金獎助,現正在主持國家教委博士點項目《簡明中國佛教 史》。

199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評為"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博士生導師。

副主編是劉迎勝,1947年生,198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85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元史研究室主任,中國元史研究會副會長(1997年起)兼秘書長(1988年起),中國蒙古史學會副會長(1998年起)。
學術專長: 蒙元史、內陸亞洲史(北亞及中亞)、西北史地與西北民族史、中國伊斯蘭文化史、中外關係史。

想全面了解佛教教義,文化,藝術,便要看看這套書了。

2008年6月25日 星期三

成功思維


雜誌創辦人富比士(B.C.Forbes)在一九一七年創辦這份雜誌時,是以這樣的精神和思想,做為創立的宗旨:「如果沒有生命與生活上的成功,就不會有長久而真實的成功事業。」而這份哲思貫穿在這套富比士叢書中。

成功與人格:一個年輕人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名譽與人格。約翰。洛克菲勒

成功與夢想:某些人只看到既有的事物,並問道:「為什麼?」、我則夢想前所未有的事,並問道:「為什麼不?」羅伯.甘乃迪

成功與勇氣:成功永無盡頭,失敗永不致命,唯勇氣可恃。喬治.泰頓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李慎之文選 (續一) - 二十一世紀的憂思

李慎之文選 (續一) - 二十一世紀的憂思是風雨蒼黃五十年的續篇,是李慎之對二十一世紀的文化變遷,全球化的衝擊,資本主義及個人主義過度膨脹等問題作多方面探討。希望中國不應該在全球化中喪失自己的文化價值,更應該為解決世界文化衝突貢獻自己的道德價值,來建立世界價值。

他觀察了美國內部的變化,認識到美國主流的盎格魯白人人口越來越少,原本屬於少數族裔的黑人,拉丁美洲洲人,亞洲人則隨著人口比重越大,影響力變得更大。慢慢變成我們不熟悉的美國。這是美國白人心底裡的恐懼。黑人英語抬頭,拉丁美洲語言興起。對種族性別歧視的敏感度越來越高。政治正確讓人透不過氣來。

其實,同樣的情況也可能將在全球各地出現,因為中國人印度人佔世界人口的比重越來越高。當他們走出來後,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對世界有很大影響。最終可能是chinglish的抬頭。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風雨蒼黃五十年


風雨蒼黃五十年,李慎之著,講述中國歷史及社會發展。他是二十世紀晚期以來中國大陸自由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國際問題專家。他曾經參加中共中央國際問題寫作小組。其間,陪同鄧小平出訪美國,擔任顧問。1980年負責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的籌建。1982年任該所所長。1985年後,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89年後辭職。

由於他以往實際工作的關係,往往能夠從特別的角度出發,解釋了中國要大力發展現代的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可是,他在2003年已經離世,留下了這個公民教育的遺憾。希望有人繼續這個巨大的工程。


作者: 李慎之

副标题: 李慎之文选
ISBN: 9789629738488
出版社: 明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03

2008年5月4日 星期日

漂流閱讀,圖書漂流


圖書漂流在香港開始了一段日子,由香港電台於2007年6月27日起動。書籍主要來自《中學生好書龍虎榜》過去十年選出的書目,以及城中名人於「十年一書」推介的好書。

圖 書漂流活動源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讀書人將自己讀完的書,隨意放在放在公園長凳、圖書館走廊、咖啡廳等公共場所,並標有特殊符號,撿獲這本書的人可 取走閱讀,讀完後再將其放回公共場所,再將其漂出手,讓下一位愛書人閱讀,繼續一段漂流書香。沒有借書證,不需付押金,也沒有借閱期限。這種好書共用方 式,讓"知識因傳播而美麗"。

其實,現在內地的圖書漂流運動已經在各省冒起。上海靜安區教育學院附屬學校小學部,2006年3月率先開展「課本漂流計劃」,488個小學生中,已有500多人次捐出600多冊課本和課外閱讀書籍,250個學生開始使用「漂流課本」。深圳在2007年11月啟動漂書活動,以新華書店為集散地點,並以一千五百本圖書為開始。河北省石家莊在2007年也開始了同樣的運動。浙江山區小學在2008年3月11日共同舉行「愛心圖書漂流活動」。廣州為了迎接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在2008年4月19日啟動首屆圖書漂流活動 。

雖 然內地對這種活動越來越熱衷,面對中國人傳統民間智慧-肥水不流別人田,不是把好書據為己有,便是受到不文明的破壞。武漢市圖書館舉辦了8次“圖書漂流” 活動,共“漂”出近千冊書,全部如“泥牛入海”,失去了蹤影。無論舉辦人士怎樣建立規則,參與者總有自己的僭規則。同樣,怎樣套用現代管理的規則,最終依 然
泥牛入海,化作無形。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由吉野耕作所著。他是日本著名社會學家。本書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以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出現的“日本人論”和“國際化”的討論熱潮曇花一現的現象進行了分析。認為“日本人論”和“國際化”是文化民族主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文化民族主義既是現實的又是歷史的,在當今社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學範疇。全書深入淺出,舉證精當,是一本對社會學及其相關學科研究人員很有價值的學術譯作。

他首先探究種族與民族,從歷史角度來看看什麼是民族。利用土耳其及印度來分析民族獨特論。利用外在系統作為基準跟自己的文化作比較,尋求民族自我認同意識。發現了意識從多方面建立出來,好像教育,禮儀,語言,習俗,歌曲及文學。

圍繞民族自我認同意識的學說就是日本人論。雖然日本人論當初由知識份子生產出來,但後來透過社會中有影響力的階層作為文化中介人。其實,一般日本人在自己生活中來理解日本人論,再次生產日本人論。在文化交流中,再次反省日本人論中的意識形態。

當日本的現代化過程在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傳統價值受到西方價值的衝擊,導致他們重新尋求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什麼只有日本人所能明白的日本價值已經經不起考驗。因為已經有很多在外國留學的日本人根本不像日本人,在日本長期生活的外國人卻越來越像日本人。

其實日本民族特質往往依靠外國文化價值作基準,來認定自己身分。可是卻同時產生排他性的。一方面是建立民族優越感,另一方面則抗拒外來文化。如果跟以前的日爾曼民族來看,各種民族優越感也共同的模型。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Holes

Holes is a fiction written by Louis Sachar. It is good for young readers because it is written in plain English with multiple storylines. The book story starts when the main character Stanley Yelnats was wrongly accused of stealing sneakers. Author introduces many stories in different centuries and all these stories are eventually merged to a single point.


What is the message in the story? ha ha, there are always miracles? You dug the holes then you have to fill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