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語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語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英文字母與讀音難解

英文字母與讀音難解是一本很難得的書籍。作者以系統方式介紹英文字母的來源、演變和背後所代表的讀音也如何演變。讀者不太需要懂得語言學,但要對英文各方面都有些思考,就能欣賞作者分析John,Johan,Juan和Ivan之間的關係。如果了解法文,便可幫助讀者了解英文歷史。如果能夠認識一些德文和希臘文就更好,可以很快知道德文的Z和K表達了英文什麼讀音。

當中比較好笑的是歷史上的積非成是。譬如古代的"A Nadder","A Napple"就是今天的"An adder", "an apple". 古代的"Min(e) Aunt"變成"Mi nant"再變成"my nanny".

英文字母與讀音難解
作者:孫述宇
ISBN:978-962-07194-0-0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Growing Up with Two Languages

Growing Up with Two Languages, written by Una Cunningham-Andersson and Staffian Andersson provides us a practical guide for parents. As an Ireland-Swedish couple, authors demonstrate how to tackle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blems in daily life. Besides that, they also collect 150 cases that parents raise their children with two languages.

There are several interesting points. First, parents need to make a decision which language their partner should stick to before the baby is born. Second, parents may be embarrassed when they talk to children in the street. Third, it would be a challenge to have deep conversation with children in parent's L2 especially when children affection is attached to the language.

ISBN: 0415333318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The Stories of English

由David Crystal所寫的The Stories of English (英語的故事) 對於英語的愛好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書籍。作者不但介紹英語傳統版本的歷史,更詳細講述自己考究的成果,再現英語發展的過程。作者還附上一些歷史旁支,小故事,文法比較,趣味盎然。到現在為止,沒有其他作品能夠有這麼詳細這麼豐富的研究成果。

除了這本書,剛好發現一個同名的舊電視節目。

The Story of English episode 1


The Story of English episode 2



相關文章:


  1. 英語的誕生(6)-國際語言
  2. 英語的誕生(5)-英文字母
  3. 英語的誕生(4)-早期現代英語
  4. 英語的誕生(3)-中古英語
  5. 英語的誕生(2)
  6. 英語的誕生(1)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漢英語言思維模式對比研究

看過了漢英語言思維模式對比研究,會對作者何南林多一份讚賞。因為身為內地學者能夠對英文的近代發展有深入的認識,能夠做研究,而且能夠以淺白文字說明兩者優劣,非常難得。

過去百年,中國文化受到外來的嚴重挑戰,語言也被視為國際實力的基石,所以英文被捧到天上,中文則被唾棄被改革。英語成了高層語言,漢語成了下層語言。

英語世界以科學科技為先,故被當作科學語言,能精確表達事物。中文側重意境,詞義比較模糊,讓人覺得說漢語的人思考不精確。五四運動的年代,很多學者認為中文難學,企圖推翻方塊字,採用羅馬拼音化。有人認為中文沒文法,故引進英語文法,日語文法。

其實作者何南林看到了英語也有自己的問題。英語以形式表意,所以注重形式。可惜形式不能照顧生活中所有情景,特別是當主語數量不明,英語形式顯得力有不遞。習慣用法,詞彙衍生,詞根也缺乏規則。句子中的語序與事物時序相反,促使聽者思考受到語言影響。

何南林指出別以為使用英語就只要理性思維,其實也要悟性思維。英語漢語都有省略與暗示,也有模棱兩可的時候。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也出現主語變換問題,破壞了句子,也混淆了意義。可見思考影響語言。

真的,漢英兩語,各有優劣。情景模糊,漢語優勝;追求詳盡,英文優勝。英語構詞沒規則,皆因引入拉丁語和法語。漢語構詞有規則,只忽視了音譯外來詞。漢語文法寬鬆,隨讀者當時理念解釋,當跨越世代,古文今讀,多靠前人疏注分析關係。道德經就是經典例子。

現在世界越來越小,種族交流日甚,語言文化互相滋養,自我成長,難以控制。語言規則只能從寬,但仍要確保通用實用。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英漢翻譯100心法

自從人類文化開始交流,翻譯工作便應運而生。翻譯工作看似是轉換原文的過程,但卻充滿了再創作的可能,需要個人的文化修養,藝術。英漢翻譯100心法以三個翻譯層次出發。先探討翻譯理論,信雅達三大原則,即以忠實通順美感為基礎。再細說翻譯實踐,在不同領域,不同語言環境中如何調節翻譯的手法。最後分析如何平衡理論與實踐,從字面意義跳到文化意義,從翻譯者的視野跳進閱讀者的理解方式。另外,作者還談論風格統一的問題,翻譯歷史的問題。對於有志於翻譯的人士是一本入門好書。

作者蘇紹興生在廣州,長於香港。1959年,於英國倫敦大學取得榮譽學士。他曾先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文科碩士、哲學博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文科碩士及香港教師文憑。在香港中小學出任教師,在大學擔任行政人員,移民赴加拿大前為香港中文大學高級教務主任。1985年移民後,在多倫多的佐治布朗學院和多倫多大學校外進修學院教授中文、廣州話及中英翻譯課程十餘年。

蘇博士著作甚豐,中文著作有《兩晉南朝士族》(1985),《加拿大太平洋鐵路華工建路史實》(1987),《上下求索中國魂》(1991)等。其他有關文藝創作、歷史及翻譯文章則散見於香港、台灣及多倫多各地之學報與報章雜誌。中譯有加拿大聯邦及省政府各部門與教育局小冊子及資料多種,另編有廣州話教科書Say It in Cantonese上下兩冊。

蘇博士現為安省中英翻譯學會顧問、北美粵語學會會員及多倫多華人作家協會前會長。一九九三年獲授加拿大建國一百二十五周年紀念章,一九九七年獲多倫多大學校外進修學院頒發教學優異獎狀。

100個心法對於蘇紹興來說才算是完備。因為,只有100分之100才是完整,是老一派的執著。今日講求速食的香港文化,100個心法還會嫌多呢。可惜,這本書不是沒有瑕疵。譬如,第24題的倍數例子,第31題的can not。另外,由於英語在過去50年仍然不斷演變,而作者早於1959年畢業,所以書中某些例子顯得有些過時。希望有些人能協助更新。

現在很多人詞不達意,句子混亂,段落不清,主題欠奉。日常溝通花多百千倍氣力。其原因是缺乏該下的文字苦功。語言文字其實是我們思想的利器。沒有堅實語言文字基礎,便沒有清晰的概念,思考自然混亂,社會也停滯不前。

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The English Language -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he English Language - A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is written by Charles Barber who is the Former Reader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chool of English, University of Leeds. Thus he is one of authorities to write something about English. He told us what language is, what is underneath the mechanism of change in languages and dialects, what are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se members.

Of course, Charles focused more on the Germanic languages which cover German, Sweden, Norway, Danmark, English and even Netherlands. In Old English Period (AD 410 - 730), there were a few main dialect areas, such as West Saxon, Kentish, Mercian and Northumbrian. At that period, Celtic words were not common. Oh, West Saxon, then where is the East one? It is the name of a Germanic tribe in Northern Germany. Many Germanic immigrants stayed in England. Thus they had great influence in English language.

Afterward, Norsemen and Normans arrived and conquered plenty of lands, from Nothumbria, Danish Mercia to East Anglia. Even though them retreated, they left their words. Gate (gata) in York means street. Some Scandinavian words like skirt, scrub, awe, take (taka).

In the Middle English, French was a higher class language. Not only the loan-words were imported but also the existing pronunciation was changed. French words are chancellor, council, country, crown, government, nation, parliament, people, state; abbey, clergy, friar, parish, prayer, relic, religion, saint, saviour, sermon, service, virgin, armour, battle, castle, tower, war, apparel, costume, dress, fashion, art, beauty, colour, column, music, paint, poem, and romance.

You can see that it is so interesting to find out the origin of words and even grammar. It is a great book to read and explore.

2007年12月1日 星期六

The Atlas of Languages


The Atlas of Languages is a funny book that illustrates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It shows me the interesting comparison among languages without too many jargon and technical terms. It is much easier to understand.

# Hardcover: 224 pages
# Publisher: Facts on File; Revised edition (April 2003)
# ISBN-13: 978-0816051236

2007年8月17日 星期五

漢字的演變和發展趨向


漢字的演變和發展趨向綜合了各家研究漢字的說法,有古代有現代,互相比較,從六書到繁化,到簡化。主要從字式、字體、字形以及漢字科學化的體系和表音化的趨勢五個方面入手,資料詳盡,讓我能夠從多個角度來分析。對文字發展有興趣的人應該看一看。

李家樹,香港大學哲學博士,英國語言學會院士(F.I.L.),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院士、中國詩經學會常務理事、《詩經研究叢刊》編委、香港大學出版社《古典文學叢書》編輯、浙江師範大學古典文獻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

吳長和,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畢業,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博士,歷任小學、中學、大專院校等教職。

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爾雅

《爾雅》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是中國古代的詞典。《爾雅》也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列入十三經之中。其中「爾」是近正的意思;「雅」是「雅言」,是某一時代官方規定的規範語言。「爾雅」就是使語言接近於官方規定的語言。 《爾雅》是後代考證古代詞語的一部著作。

這個版本圖文並茂,從插圖更了解當時的生活狀況。不看是不知道字義隨著時間也會發生重大的改變。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漢語與華人社會

漢語與華人社會關係密切,漢語是華人文化的核心,而漢語與各地方言也有著互動的關係。那麼怎樣去研究之間的關係,便需要語言學了。由城市大學出版,鄒嘉彥、游汝杰所著的漢語與華人社會就是闡述方言的發展,考究各地的辭彙相似性並以歷史比較學方法展現如何演變。民系、方言與地方文化也導致詞彙的演變、讀音的轉變,還要研究是分散傳入、分階段傳入,還是互相吸收轉化而成。雖然牽涉複雜的數據,但仍然值得花多點時間看。

廣府話救亡


廣府話救亡,王亭之著。廣府話,即廣州府的方言。為什麼要救亡?就是因為面臨被何氏正音所摧毀。第一,該書是正面挑戰何氏正音。第二,輯錄了王亭之的雜文,講述部分的粵語本字。第三,它記錄各家對於何氏正音的評論。由於事情發展逼切,教師迴響也甚大,遠在加拿大居住的王亭之也迫不及待發表意見。

2007年6月17日 星期日

字海拾趣

字海拾趣,書如其名。細說香港常見的錯別字或作一些有趣的比較。

語言是文化其中一個核心,也是最有活力的地方。很多時候,語言也跟民族尊嚴連在一起。例如英國人對英語十分重視。在1755年,為了擺脫歐陸語言(德語、法語)對英語的影響,希望建立第一部全英語的辭典-《英語詞典》。由於缺乏更新,1875年才重新建立屬於自己的字典--牛津英語字典。牛津英語字典的建立全靠全國人民提供大量實例,幫助了專家編纂字典之用。可見他們對於自己的語言十分關心。他們喜愛的戲劇都是字字珠璣,可見他們對生活中的用字也很講究。

同樣,美國獨立後,馬上制定自己語言的標準,包括拼字標準和自己的字典--1828年出版的《美國英語詞典》。到了荷里活電影在60年代大放異彩的時候,他們也繼承了講就語言藝術的傳統。

香港呢?差不多先生又作祟。馬馬虎虎,老是問什麼時候該用字嚴謹。他們忘記了當懶惰變成習慣,文字力量隨之下降。

正字正確


彭志銘的正字正確輯錄了他的專欄,羅列了很多粵語本字。手法輕鬆,內容簡單,但對於字源的描述少了點。因此,只是適合一般人士作為入門基礎。

考究粵語本字是十分困難。因為粵語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周朝到清朝都有新字誕生,語音在過去六大朝代都不斷演變。從海陸絲綢之路帶來不少新事物,新辭彙也沉澱在粵語之中。

2007年6月15日 星期五

論粵方言詞本字考譯


論粵方言詞本字考譯,陳伯煇著。那是一本很有價值的書。因為不但為學習粵語本字提供清晰的介紹,對考究本字的人士也有明確的指引。因此有了合理的論證過程,避免流於穿鑿附會。他認為任何讀音的改變都要理據充足,有例可援。考究粵語與考究粵劇都是同樣困難。因為粵是古代南蠻之地,對中原影響力微,難以得到資源來製作文獻記錄。因此,研究嶺南文化的人都毅力過人。

我從這本書籍看著每一個字都有自己的故事,看得令人出神。每一個字如何傳神地描述生活的細節。有時候比普通話更有活力,更有精采之處。

漢字變變變


中國文字源遠流長,經過了幾千年的洗禮,從甲骨文金文/銘文大篆小篆隸書、行書、草書到楷書。漢字變變變就是講述這個演變歷程,非常有趣。內容生動活潑,圖文並茂,學生必備。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快速演變的語言


內地社會快速變遷,漢語詞彙也快速變更。《漢語新詞新語年編》就是這樣的一本書。羅列出新詞語不但誕生自內地,也有些從香港,台灣等地輸入。
最有趣的一批是網上用語,什麼PLMM,E化,BOBO族,IBM,LOF,3+5等等。真是層出不窮,而竟然接受為漢語的新成員。真是個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