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東亞研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東亞研究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季羨林談國學


季羨林的談國學可以見到他光明磊落的性格。在序中,告訴讀者他不會做作,故意刪減文章,製造和諧統一的主題,高瞻遠足的思想假像。因為他知道智慧是跌跌碰碰中成長,研究中總會走了有很多冤枉路。

究竟什麼是國學國學意指中國學,漢學,中國研究,研究中國所有的東西,包括歷史,文化,思想研究,文字學,文學,民俗學,藝術,考據學,倫理學等等。如國粹派鄧實在1906年年譔文說:「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

國學一詞,滿載歷史傷感。本來國學一詞最早見於東漢鄭玄的禮記正義,解作國家的學校。到了清末民初,中國國力日衰,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中國學者文人見到日本都對中國深入研究,國內反而缺乏嚴謹研究,所以希望建立自己的國學

其實日本國學過去被稱呼為和學,皇朝學和古學。日本國學起源於江戶時代中後期,主要研究日本儒學佛教典籍,日本文化與思想,日本歷史。伊藤仁斎和荻生徂徠對古代文字學音韻學的研究不遲於1705年。到了明治時期,更包括了文學與民俗學。別以為日本人只對日本和中國有興趣研究,他們也對荷蘭,英國,德國,法國深入研究。到了今天,可隨便找到20幾本有關國學研究的日本書籍。

到了今天,內地有很多人發現自己對國家的認識不及日本人深,更發現日本教科書有很多篇幅講述老子,莊子,孟子,論語,三國志,韓愈,柳宗元,陶淵明,歐陽修,蒲松齡,李白,杜甫,蘇軾。

作者季羨林是什麼人?他是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北京大學教授、輔仁大學教授。季羨林通曉梵語、巴利語、吐火羅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等多種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幾位從事吐火羅語研究的學者之一。曾完成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著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印度簡史》,《現代佛學大系》,《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譯釋》,《吐火羅文A中的三十二相》,《敦煌吐魯番吐火羅語研究導論》,《文化交流的軌跡:中華蔗糖史》等等。


談國學
作者: 季羨林
出版社: 華藝出版社
ISBN9787801429650
出版時間: 2008-5-1

有關文章:國學概論

日本國學書籍
  1. 荻生徂徕的《徂徕先生国学问答书》
  2. 藤贞干的《国学备忘》
  3. 樋原久民的《国学弁解》(1805)
  4. 吉见幸和(1673—1761)《国学弁 疑》(1746)
  5. 僧立纲的《国学弁翼》(1819)
  6. 森长见(1742—1794)的《国学忘见》(1783)
  7. 中条信礼(生卒年不详)《国学本 义》(1844)
  8. やさしく読む国学
  9. 〈弱さ〉と〈抵抗〉の近代国学 戦時下の柳田國男、保田與重郎、折口信夫
  10. 真説「陽明学」入門―黄金の国の人間学
  11. 兵学と朱子学・蘭学・国学
  12. 近世の国学と教育
  13. 水戸派国学の研究 (神道史研究叢書) 
  14. 道家大門評伝 (国学研究叢書)
  15. 平田国学と近世社会
  16. 幕末国学の諸相―コスモロジー/政治運動/家意識
  17. やまと心―日本の精神史 (国学研究叢書)
  18. 幕末民衆思想の研究―幕末国学と民衆宗教
  19. 江戸派国学論考
  20. 荷田春満の国学と神道史
  21. 日本思想のかたち (国学研究叢書)
  22. 江戸社会と国学―原郷への回帰
  23. 論語より陽明学
  24. 慶長以来国学家略伝
  25. 本居宣長の生涯―その学の軌跡
  26. 明治維新と国学者
  27. 古代中国天命思想の展開―先秦儒家思想と易的論理
  28. 異色の国学者 富士谷御杖の生涯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葉國華的新香港人



最近看葉國華的新香港人。該書集合了他在2003年至2008年座談會上所發表的言論。其主題圍繞著香港的獨特身分,香港人在過去50多年對國家觀念的轉變,香港在國家改革扮演的角色,在回歸後面對全球化如何建立新香港人的身分,通識教育與國民教育如何培養新香港人。


自從國父孫中山在香港大學接受教育,接觸西方思想,到後來與陳少白、楊鶴齡、尢列、陸皓東、鄭士良、程奎光在香港宣揚革命,組織興中會,香港便成了中國革命的基地,最後促成了辛亥革命。

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刻意不進攻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當美國開始包圍政策,香港便成了禁運的缺口。

共和國開始經濟改革,香港便引入資金,技術,管理,成了經濟改革的支柱。

回歸後,香港實施一國兩制,不但是民主制度的實驗場地,還為中國統一作示範。其實,對我來說卻像一廂情願的說法。內地權力架構與香港不同,利益集團盤根錯節,不是香港能示範的都能套用在內地。另一方面,台灣的選舉制度卻比香港民主。香港能夠示範的是法治精神,台灣則示範選舉制度。

作者又說,國民教育能培養國家意識,建立國民身分,但要擺脫以中國為中心,應該以世界觀為基礎,了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可惜就我所見其國家觀念及世界觀卻比較薄弱。他往往從黨來認識國家,世界觀卻停留在個人層面。什麼中國從挨打,走到挨餓,進入挨罵的階段,還暗示越罵越光榮。以個人層面來了解世界形勢是老一派的分析方法。

其實,從歷史來看,中國缺乏日本那種客觀分析,做事認真的心態。鴉片戰爭,林則徐的主戰派好友魏源為了解敵情,到寧波親自審問英國戰俘,並根據戰俘所述,寫出《英吉利小記》一書。中國戰敗,被革職的林則徐將自己組織人手翻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和《粵東奏稿》等資料交給魏源,讓他編纂《海國圖志》,以喚醒國人,放開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1843年,《海國圖志》正式出版,卻換來官員攻擊。中國雖然有300萬文人,《海國圖志》的讀者卻寥寥數百,能夠領會書中的深刻內涵更少。賣書商人於是跑到日本市場。日本人卻視《海國圖志》為珍寶。因為此書令他們大開眼界,使他們第一次如此詳盡地了解了西洋各國。經過15次再版,差不多是日本人的必讀之選,使日本維新派的思想體系更完善,成為明治維新的良好基礎。甲午戰爭後,中國的大量賠款成了日本國家教育的重要資金來源,教育水平馬上飆升,成為日本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看,同樣的資源落在不同人的手裡,促成天壤之別的結局。




新香港人

平裝, 116頁
© 2008;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耀中出版社
ISBN: 978-962-8930-75-3
語言: 繁體中文

2008年6月24日 星期二

李慎之文選 (續一) - 二十一世紀的憂思

李慎之文選 (續一) - 二十一世紀的憂思是風雨蒼黃五十年的續篇,是李慎之對二十一世紀的文化變遷,全球化的衝擊,資本主義及個人主義過度膨脹等問題作多方面探討。希望中國不應該在全球化中喪失自己的文化價值,更應該為解決世界文化衝突貢獻自己的道德價值,來建立世界價值。

他觀察了美國內部的變化,認識到美國主流的盎格魯白人人口越來越少,原本屬於少數族裔的黑人,拉丁美洲洲人,亞洲人則隨著人口比重越大,影響力變得更大。慢慢變成我們不熟悉的美國。這是美國白人心底裡的恐懼。黑人英語抬頭,拉丁美洲語言興起。對種族性別歧視的敏感度越來越高。政治正確讓人透不過氣來。

其實,同樣的情況也可能將在全球各地出現,因為中國人印度人佔世界人口的比重越來越高。當他們走出來後,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對世界有很大影響。最終可能是chinglish的抬頭。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由吉野耕作所著。他是日本著名社會學家。本書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以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出現的“日本人論”和“國際化”的討論熱潮曇花一現的現象進行了分析。認為“日本人論”和“國際化”是文化民族主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文化民族主義既是現實的又是歷史的,在當今社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學範疇。全書深入淺出,舉證精當,是一本對社會學及其相關學科研究人員很有價值的學術譯作。

他首先探究種族與民族,從歷史角度來看看什麼是民族。利用土耳其及印度來分析民族獨特論。利用外在系統作為基準跟自己的文化作比較,尋求民族自我認同意識。發現了意識從多方面建立出來,好像教育,禮儀,語言,習俗,歌曲及文學。

圍繞民族自我認同意識的學說就是日本人論。雖然日本人論當初由知識份子生產出來,但後來透過社會中有影響力的階層作為文化中介人。其實,一般日本人在自己生活中來理解日本人論,再次生產日本人論。在文化交流中,再次反省日本人論中的意識形態。

當日本的現代化過程在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傳統價值受到西方價值的衝擊,導致他們重新尋求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什麼只有日本人所能明白的日本價值已經經不起考驗。因為已經有很多在外國留學的日本人根本不像日本人,在日本長期生活的外國人卻越來越像日本人。

其實日本民族特質往往依靠外國文化價值作基準,來認定自己身分。可是卻同時產生排他性的。一方面是建立民族優越感,另一方面則抗拒外來文化。如果跟以前的日爾曼民族來看,各種民族優越感也共同的模型。

2007年11月4日 星期日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對年輕的人看來很老套,但它記錄很多香港傳統及事蹟。在新界未發展之前,究竟有什麼村落?村落之間是和平共處還是互相毆鬥?開埠時,他們如何面對英軍?唱龍舟究竟是什樣的?竹枝詞是什麼人創作出來?描述了什麼地方風光,嫁娶習俗呢?南拳蔡李佛是什麼人?南海十三郎為什麼這樣出名?黑社會、飛虎隊來自何方?為什麼有太平清醮?作者花很長時間蒐集資料,為你解答這些問題。

作者: 周樹佳 
出版: 天地圖書
出版日期: 2005/01
頁數: 224
國際書號: 9882111254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國學概論


章太炎的國學概論簡單介紹什麼是國學.由於稿件來自1922年他在上海的講學,內容編排便不是很有系統,而且有些重複.內容偏重了古籍版本真偽問題,經學派別,哲學派別,文學派別.加上學生的一些補充.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什麼是國學?國學起於民初.當時面對西方學術的衝擊,國民渴望重新整理中國的學術.國學就是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學問.當時國學仍然是個雛型.社會動盪促使國學發展緩慢.當時國學主要分為經史文哲,經常指古代典籍,例如禮記,尚書等等.史當然是歷史,史書,即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文即文學,詩詞歌賦.哲即哲理類,宋明理學.

到了現在,很多大學都有對國家或地區為整體的研究.例如日本研究,美國研究,東亞研究,亞太區研究.而中國研究卻被常稱為漢學.

古代中國的學術沒有分類,沒有系統,沒有客觀數據,只有主觀分析.西方學術卻充滿了分類,系統及客觀數據.因此,在過去多年西方的漢學有快速的發展.幾乎超越了中國的國學.越來越多西方漢學著作被翻譯為中文,希望這些學術養分倒流到中國,激發內地國學的發展.

日本的現代化與社會變遷


日本的現代化與社會變遷,作者富永健一教授.他是日本著名的社會學學者.在這本著作,他仔細分析了什麼是現代化,現代化的起源,特性及觸發條件,現代化的過程與層次,西方與東方現代化的分別,日本現代化的特徵.

他的分析是非常仔細,把現代化劃分成經濟,政治,文化三個層次.經濟活動牽涉很多客觀機制,容易進行改革,成了現代化最初部分.政治現代化則受到傳統力量抵抗.由於政治仍然要處理實務,政治制度面向實務妥協,最終達成政治現代化.而最後是文化現代化.傳統力量是非常堅固,文化現代化的進度會非常緩慢.

他又比較英國與德國的現代化如何開始.由於現代化並不誕生於德國,這裡便要研究德國如何引入現代化並進行現代化.因為德國與英國的文化差異比亞洲與英國的差異少,所以也懷疑德國的成功能否作為亞洲國家的借鏡.

看完這本書,才知道日本怎樣利用現行制度引入及進行經濟現代化,政治制度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這需要由上而下推行,需要開明的君主帶領.我也明白了日本的現代化曾開倒車,然後才快速前進.到了政治現代化的時候緩慢下來.政治不完全現代化,導致一些充滿矛盾的奇怪現象.從這裡也可以說明日本的矛盾性格.

日本 一個曖昧的國度

日本 一個曖昧的國度》,由余杰所著作.作者親身到日本訪問不同人士,配合他在旅途中所見所聞,從多方面分析日本民族性格.農民民風淳樸,海盜倭寇卻是非常殘忍.從家庭電器看日本人縮小的風格.從退休軍人及巨型的戰爭紀念碑看到大日本心態.從東史郎看日本人的良心.從原爆紀念館,軍人墓碑看到日本人扮演受害者.在遙遙相對的友好和平紀念碑,看見日本部份人沒有忘記自己的罪行.可見,日本人的雙面性格,被作者嘲諷,想脫亞入歐,換來不亞不歐.

看這本書的原因是,我們看似對日本很了解,但是很多時候對他們的行為特別是政府所作所為並不了解.無論自民黨有幾多政治醜聞,它在日本過去幾十年仍然迄立不倒.為什麼呢?為什麼日本人在明治維新時期可以快速應變?為什麼這麼先進的社會,他們仍然很迷信,竟然供奉信用卡!究竟日本是個怎樣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