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葉國華的新香港人



最近看葉國華的新香港人。該書集合了他在2003年至2008年座談會上所發表的言論。其主題圍繞著香港的獨特身分,香港人在過去50多年對國家觀念的轉變,香港在國家改革扮演的角色,在回歸後面對全球化如何建立新香港人的身分,通識教育與國民教育如何培養新香港人。


自從國父孫中山在香港大學接受教育,接觸西方思想,到後來與陳少白、楊鶴齡、尢列、陸皓東、鄭士良、程奎光在香港宣揚革命,組織興中會,香港便成了中國革命的基地,最後促成了辛亥革命。

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刻意不進攻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香港。當美國開始包圍政策,香港便成了禁運的缺口。

共和國開始經濟改革,香港便引入資金,技術,管理,成了經濟改革的支柱。

回歸後,香港實施一國兩制,不但是民主制度的實驗場地,還為中國統一作示範。其實,對我來說卻像一廂情願的說法。內地權力架構與香港不同,利益集團盤根錯節,不是香港能示範的都能套用在內地。另一方面,台灣的選舉制度卻比香港民主。香港能夠示範的是法治精神,台灣則示範選舉制度。

作者又說,國民教育能培養國家意識,建立國民身分,但要擺脫以中國為中心,應該以世界觀為基礎,了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可惜就我所見其國家觀念及世界觀卻比較薄弱。他往往從黨來認識國家,世界觀卻停留在個人層面。什麼中國從挨打,走到挨餓,進入挨罵的階段,還暗示越罵越光榮。以個人層面來了解世界形勢是老一派的分析方法。

其實,從歷史來看,中國缺乏日本那種客觀分析,做事認真的心態。鴉片戰爭,林則徐的主戰派好友魏源為了解敵情,到寧波親自審問英國戰俘,並根據戰俘所述,寫出《英吉利小記》一書。中國戰敗,被革職的林則徐將自己組織人手翻譯的《四洲志》、《澳門月報》和《粵東奏稿》等資料交給魏源,讓他編纂《海國圖志》,以喚醒國人,放開眼界,了解世情,挽救危亡。1843年,《海國圖志》正式出版,卻換來官員攻擊。中國雖然有300萬文人,《海國圖志》的讀者卻寥寥數百,能夠領會書中的深刻內涵更少。賣書商人於是跑到日本市場。日本人卻視《海國圖志》為珍寶。因為此書令他們大開眼界,使他們第一次如此詳盡地了解了西洋各國。經過15次再版,差不多是日本人的必讀之選,使日本維新派的思想體系更完善,成為明治維新的良好基礎。甲午戰爭後,中國的大量賠款成了日本國家教育的重要資金來源,教育水平馬上飆升,成為日本現代化的重要基礎。

看,同樣的資源落在不同人的手裡,促成天壤之別的結局。




新香港人

平裝, 116頁
© 2008;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耀中出版社
ISBN: 978-962-8930-75-3
語言: 繁體中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