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教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二十世紀教育學名家名著


二十世紀教育學名家名著,沾染教育家光輝,橫跨中西教育,讓讀者看到教育的各個側面,快速吸收大師智慧。本著這個出發點,讀者得益甚豐,遺憾的是內地翻譯水平不足,充滿不像中文的中文。

二十世紀教育學名家名著
廣東高等教學出版社
978-753-61263-8-1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港...孩

港女,港男已經是生活用詞,因為已經熱潮不再。原本港女港男是中性的名詞,現在則隱含貶義,卻又是公開的秘密。09年10月的<港孩>一書,承接港女港男的潮流,以港孩為名。

「港孩」,指今時今日香港社會的孩子。他們生於九十年代中後至二千年初,一個物質相對富裕、資訊爆炸的時代。年齡,由幾歲到十幾歲不等,都是高小至初中的學生。

一如港女港男,港孩暗示了香港孩子典型負面的特質。作者先聲奪人,以非常奇特的例子作為第一章,吸引不少讀者。故事中的小女孩是超級富豪的千金,學習於她如浮雲,惟獨鍾愛電影及寫作。

另外一個故事的主角是超級經典的HEA精,學習又HEA,做事又HEA,玩都HEA。小小年紀,失去了所有動力。不學,不做,不講,不玩,不好奇,最後什麼都不知道,無思考,無夢想。皆因什麼都由家長代理,什麼都被動。以前,HEA精只是冰山一角,現在則充斥於各區學校,多得家長教導有方。

其他平凡故事簡單分類,配以新高中主題。作者前AO的身分,只是錦上添花。

2009年12月29日 星期二

邁向個性的教育


教育不僅是學習科學知識和掌握技能,還必須學習人文知識和培養德性,用藝術和文學來陶冶性情,進行個性塑造。可惜現代教育卻不甚注重培養人的智慧,過分強調知識和技能的訓練,結果使教育遠離了人性和自然。在20世紀初,奧地利科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指出教育是改革社會的力量,文明的社會秩序是來自個人精神,因而創始了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以人為本,注重兒童身心和精神的整體健康和發展,以達至全人教育。華德福教育在歐美持續發展了80多年,作為一種獨立教育運動,目前在世界上仍然迅速地發展。

兒童身心和精神的整體健康和發展要建基於兩個條件,讓兒童了解自己和樂於自我發展。當他們長大為青少年,便能夠改進自己,建立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所長,對社會的貢獻才最大。

譯/編/作者簡介
黃曉星先生是中國大陸第一位學習華德福教育的學者,也是華德福教育亞洲聯盟的中國代表之一。他在英、美留學多年,一直致力於華德福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研究,並獲得美國紐約華德福教育研究院教育專業碩士學位。經過在英國和美國的華德福教育實踐,他對華德福教育有了深刻的親身體會。黃先生曾在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國內四川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講學,現在在美國紐約從事人智學和華德福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工作。


邁向個性的教育
黃曉星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8年11月3日 星期一

Internationalizing th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ing the University is written by Yvonne Turner and Sue Robson. It is quite a boring book. There are 183 pages in total with more than 40 pages of bibliography. They stated many facts which , I can guess, most of them can be derived from theories of education sociology. It does not mean the book valueless but at least we can derive it.

Any person take action based on its own belief or value. In the collective sense, individual belief or value becomes culture. That means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expectation of studying experience, learning process and communication style. It is also applied to teachers and institutions. That means culture and value system is embedded in pedagogy, curriculum and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re are 2 obvious issues. One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also the institution. Another one is the conflict among students. These conflicts appear in the form of teaching strategy,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something like that.

The appropriate approach of resolution is communication and balance of power of different stakeholders. Communication encourages understanding, declare the policy and culture of instituion and helps to shape students' expectation. It could help students to exchange ideas and cultures by creating enough courses and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culture context.

On the other h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process which is drived by internal factors and external factors. We can expect that symbolic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shallow one and transformat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 deep one. 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can be reflected from strategy and budgeting.


Internationalizing the University
Hardcover: 183 pages
Publisher: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Ltd. (10 Mar 2008)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826497833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風雨蒼黃五十年


風雨蒼黃五十年,李慎之著,講述中國歷史及社會發展。他是二十世紀晚期以來中國大陸自由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國際問題專家。他曾經參加中共中央國際問題寫作小組。其間,陪同鄧小平出訪美國,擔任顧問。1980年負責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的籌建。1982年任該所所長。1985年後,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89年後辭職。

由於他以往實際工作的關係,往往能夠從特別的角度出發,解釋了中國要大力發展現代的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可是,他在2003年已經離世,留下了這個公民教育的遺憾。希望有人繼續這個巨大的工程。


作者: 李慎之

副标题: 李慎之文选
ISBN: 9789629738488
出版社: 明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03

2007年10月17日 星期三

教育社會學-現代性的思考與建構


教育社會學是20世紀開始探討的範疇。目的是為了了解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擬定教育現代化的方向,從而建立更好的社會。當然任何事情可以從多方面去研究,社會學家自然以社會學的觀點看,把教育看成社會現象是社會制度的一種,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他們研究教育能否幫助社會流動,是破除還是建立階層間的文化屏障。傳統的教育社會學認為教育是培育迎合社會的人才;新派的觀念卻則重於培育創新的人才。我們也可以從教育學來看,社會本身也有教育的功能。例如,校內的管理及民主制度。在微觀的層面,研究教育中每一個角色與教育的關係。仔細分析,建立理論,並解釋當中互動因素。這些往往就是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當然中國的教育需要很多改革的地方,作者也列舉了很多學者對這方面的研究。讓我們了解更多中國教育的問題與困難。譬如:教育普及化問題,商業化問題,公平問題,平等問題,現代化問題,全球化問題。希望針對這些困難,尋找適當的解決方法。


教育社會學-現代性的思考與建構
作者:錢民輝
isbn:7301078692

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二十世紀教育學名家名著


二十世紀教育學名家名著是經典著作的總匯。它匯集了32位教育名家的生平及名作。他們有美國杜威、中國的胡適、國學大師梁漱溟、近代的教育家陶行知、兒童心理學家陳鶴琴、中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法國的涂爾幹、英國的懷海德與沛西·能、德國的實驗教育學家拉伊、日本的小原國芳等等。每位都是獨當一面,名著雲集,獲益良多。

哲學、文化與教育


哲學、文化與教育講述三者的關係。教育教人反思,教育本身也令人反思。反思教育的意義,背後的思想。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懷著什麼信念,抱著什麼態度,堅持什麼原則。無論是孔子還是杜威都相信人的可塑性。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懷著同樣的信念。

文化是一個龐大的網包含著很多符號與價值。教育本身也內含很多符號與價值。教育哲學讓人反思當中的角色與關係。當教育某種理念而本身制度缺乏該種理念,學生所得到的就是理念的空洞化。例如:民主教育,民主是一種理念,應該從制度中實踐出來,也應該從教育制度反映出來;否則對學生來說,民主淪為一種形式。徒具形式的民主制度,民主就會凋亡。

書的第三部分討論教育方法論。讓我深思目標與方法的關係,目標之間的排斥性等等因素。讓我明白教育方法論如何讓教育矗立在穩健的理論基礎之上,使它有良好的發展。

有了理念,便要實踐


大學理念與實踐由劉安之、黃俊傑在1999年所編。書中列出中外文章,談論如何實踐大學的理念,如何推行通識教育,台灣大學發展的狀況。他們認為大學的五大目標是:培養大學生對自己內在身心特質的了解、培養求取新知識的方法與能力、培養個人生活中高品質的技能與情操、培養社會生活中高品質的技能與情操、培養關懷全世界、全人類的情操。

除了這些,還有些文章討論實際辦大學所面對的困難。例如,行政管理,效益問題,財政問題,與企業合作等等。如何增強大學在社會中的角色而又保持大學獨立自主。這些問題已經在1999年提出,但往往到了今天,大學已然要面對。可見,大學所面對的問題是何等困難。

金耀基的大學之理念



金耀基,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新亞書院院長,更是前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因此,他的著作大學之理念是非常有份量的。書中重新反思什麼是大學,什麼是知識。大學的社會角色,特色與功能。學生應該怎樣去追求真善美,對社會有什麼責任。中國人的大學從傳統中脫變出來後,應該何去何從。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的定性與定位。現代化、全球化的教育應該是怎樣。內容非常全面,從過去、現在到將來,從中國、西方到全世界,從個人到社會。雖然意義深遠,文字卻平易近人。讓人一看再看,不斷回味。


大學之理念
作者:金耀基/著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3 年 08 月 23 日
ISBN:9571339628

百年大學演講精華


百年大學演講精華羅列了很多清末民國的名人演講。中國在那個劇變時代需要很多新思維來改革。講者都是懷著愛國之心,充滿熱情,滿腔熱淚般向大學生細訴。內容不乏他們對中國教育的意見,也流露著他們渴望改革的心情。秋瑾提倡女子能夠入大學讀書。蔡元培希望男女平等,促進哲學,美學教育。林語堂比較東西文化。李亦園的通識教育。余秋雨的閱讀建議。牟宗三保育中國哲學傳統。傅佩榮反思知識分子與儒家的關係。徐志摩則介紹印度文學巨人泰戈爾。胡適、陳獨秀、許地山則更關心民族命運、五四運動精神。嚴復則提倡西學門徑的功用。每篇演講都是十分精采,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百年大學演講精華
作者:蔡元培‧魯迅‧胡適‧林語堂‧龍應台等/著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期:2003 年 04 月 01 日
ISBN:9570411708

素質教育在美國


素質教育在美國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書籍。作者黃全愈是一位從中國到美國的老師。他也是為人父。雙重身份讓他從兩個角色來反思中美的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

美國老師讓學生多點理解內容,多於背誦句子。著重思考多於強記。利用大量閱讀來擴展視野,提高綜合及歸納能力。鼓勵發問和討論來促使反思,更有助於語言能力發展。黃全愈從自身的經歷揭示中美兩地對自信心深層理解的差異,揭示尊重與自由的重要性,學術研究的迷思。中國人把學術研究神秘化貴族化,美國人卻把它平民化。中國人著重教導與規範,美國人著重啟蒙與獎勵。讓人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向。


素質教育在美國:留美教育學者對美國基礎教育的體驗
作者:黃全愈 /著
出版社:香港中文大學
出版日期:2003 年 05 月 20 日
ISBN:9629961296

哈佛天才與卡爾‧威特教育


哈佛天才與卡爾‧威特教育告訴我們一名18歲的成都女孩劉亦婷為什麼被哈佛大學錄取。原來,她母親利用卡爾‧威特的教育方法。這種方法是很用心設計每個細節,詳細地記錄小孩的學習進度,從生活中不斷刺激小孩觀察與學習。把學習從課堂中釋放出來,並融入生活之中。在語言學習方面,非常嚴謹。用字必精確,發音必標準,杜絕一切懶音。營養不多不少,休息長短適當。根據學習進度,家長便調整學習內容。因此,家長為了小孩的教育,勞心勞力,不眠不休,在7x24x365x20小時,即122萬6400小時內不斷作引導式教育。這是香港即食文化所不能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