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戲劇戲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戲劇戲曲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4月18日 星期日

國際政治夢工場



戲如人生,人生如戲。有時候國際政治事情的發展充滿了戲劇性,好像美國中央情報局在策劃陰謀方面屢敗屢試,屢試屢敗。美國對中東的分化策略不斷種下禍根。英法兩國的恩怨情仇,往往比電影更好看。

然而電影也把這些政治歷史事情作為題材。特務贛J惡搞英法結盟,其實原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法這兩個世仇曾考慮建立強大的聯盟,在冷戰中成為第三極。可惜,法國政黨輪替後,轉向德國,才出現現在的歐盟。於是英法聯盟成泡影,也成了被挖苦的對象。

美國癡Gun檔案探討美國全國步槍協會(National Rifle Association)在美國政壇的影響力。可惜,由於對協會主席作突襲式訪問,使觀眾同情主席,於是反被全國步槍協會利用宣傳協會。這些電影除了諷刺之外,不但能帶出令人深思的命題,有時候利用政治爭議來為自己宣傳,有時候卻被利用為他人宣傳。

政客為了取悅選民,不惜功本,為自己設定好角色性格和故事劇本,24小時全天候演戲。美國越戰期間曾利用電影鼓勵國民支持國家加入戰爭。不幸地電影惹起國民反感,反戰情緒更高漲。他們以為權力在自己的手裡,可以呼風喚雨,編織自己人生的美夢,殊不知只是南柯一夢。

其實,政治本來是眾人的事務,是人類建立的公共空間,是為了創造人類幸福社會的夢工場。可是,歷史教訓我們,別讓他人公器私用,把政治舞台變成了私人的夢工場。


作者簡介:

沈旭暉現職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研究助理教授、國際關係研究計劃主任。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耶魯大學政治學碩士及學士,研究方向為中國外交、中美關係、恐怖主義與全球化等,著有《Redefining Nationalism in Modern China: Sino-American Relations and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Public Opinions in the 21st Century》、《中東反恐新解讀》等。學術身分以外,為Roundtable香港社會科學研究網絡創會主席,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參與管理公司和顧問公司工作,定期於《明報》、《亞洲週刊》等華文媒體撰寫國際關係評論,於《茶杯》、《藝訊》等雜誌撰寫電影與國際政治專欄,偶爾客串電視、電台國際時事環節。以隨緣為人生哲學。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粵調.樂與曲

現在一般人已經很難分別粵劇及粵曲,更何況是粵調,粵樂。廣東民族不少,地方的音樂也有多樣的特色。有廣東南音,有龍舟歌,有木魚歌,有大小調,有八大音,有蜑歌,有粵謳等等。粵調.樂與曲一書一一羅列出來,說明它們的來源,關係,發展,並且互相比較,真是不可多得的。

書名 《粵調.樂與曲》
作者 黎鍵
出版社 懿津出版企劃有限公司
ISBN 9789628748228
裝幀 平裝
出版年月 2007-07
語文版本 中文(繁)
定價 HK$50.00

2007年10月13日 星期六

粵劇名伶絕技

連名安曾經跟隨香港電影掌故第一人余慕雲學習考究藝術歷史。可惜,在粵劇名伶絕技出版之前,余慕雲已經逝世,實在是一個遺憾。

粵劇名伶絕技羅列部分早年名伶的絕技。主要談及的名伶包括了武生,花旦,丑生及武師。在當年粵劇是潮流,同行競爭非常激烈,每位名伶都要建立自己的風格,創立自己的絕技才能獲得觀眾的心。有些依靠唱功,有些依靠做功(眼法,手法,步法和身法),有些依靠鬼馬的風格,有些靠翻身跳躍,就像今天樂壇的歌手靠歌藝,風格,舞蹈,外型等等來突出自己。粵劇與流行歌曲不同,為了讓我們了解多點粵劇的表演模式及行內術語,書內往後的章節特別介紹了不同的表演程式。

粵劇作為地方戲曲,應該何去何從呢?我們能否從過去急速發展時期,尋找一些竅門呢?

書名: 粵劇名伶絕技
作者: 連名安
出版社: 懿津出版企劃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6年5月
ISBN: 9628748203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廣東戲曲簡史

《廣東戲曲簡史》,廣東人民出版社,賴伯疆著。該書詳盡講述廣東省內的戲曲發展的歷史,包括了粵劇、潮劇、福佬劇。由古代舞蹈、歌謠,漢代百戲、伶樂到宋代散樂,更介紹外省傳入的戲曲種類等等。粵劇方面,更提及組織戲班的人、紅船組織架構、傳統與民初新編的劇目、戲劇學校與改革。當中引用了很多地方史籍、傳記、研究論文、文學作品、戲行通訊文件、年鑑等等。地方遍及中國內地、台灣、香港及新加坡。如果是對戲曲有興趣的,真是值得花時間來看。

2007年6月14日 星期四

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崑曲


崑曲被中國成功申請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他們明白到崑曲有歷史價值也有藝術價值.昆曲,又稱昆劇,昆腔或昆山腔,於明代冒起,在江蘇地區流行.它取代了元朝的北曲雜劇,是中國重要的戲曲之一.當初得到朱元璋垂青,崑曲不斷發展,表演巧究,成了宮廷中的雅部.後來,力求創新的南部發展了花部,亂彈,成了崑曲重要支派.

這本書不但內容豐富,而且有很多精采圖片.只是欠缺了音樂光碟.

昆曲
作者:鄭雷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 年 03 月 01 日
語言別:簡體中文

2007年6月12日 星期二

明雜劇史


由文學博士徐子方所著的明雜劇史可算是一本完整的明朝雜劇歷史書。元雜劇隨著元朝而終結,明朝建立讓中原文人再次確立自己的身分。民間的雜劇活躍起來,明雜劇有回歸傳統的部份,也有重建的精神。

明雜劇由民間走進宮廷再走到文人書齋,規模日漸宏大,形式慢慢走向規範化,也慢慢脫離民眾。於是,明朝中葉出現了以教坊司、鐘鼓司為主的宮廷北雜劇和文人的南雜劇。這個南雜劇開創了清朝的花部與亂彈。可見,戲曲是不斷更新,代代相傳,以新的面孔來面對群眾。

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


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真的揭示了元雜劇(元曲)蓬勃發展的原因。當年蒙古人入侵中原,欺壓百姓,社會傳統受到衝擊,並把科舉廢除,為期長達81年。文人學士不但失去前途,更目睹社會慘況。最初他們利用自己的筆描述美妙故事逃離現實的痛苦,後來擺脫了傳統羈絆創作帶有平等愛情觀念的戲曲,有些狠批社會中不義之處。到了重新開設科舉,社會開始穩定,元雜劇慢慢失去原有的動力,因循守舊,逐漸被人淡忘。

宋金戲劇史稿


宋金戲劇史稿是薛瑞兆花了十幾年努力的著作。他不斷收集整理南北兩宋及金國中的戲劇形成的史料。宋代戲劇的代表樣式有雜劇與南曲戲文;金代戲劇的代表樣式有院本與北曲雜劇。作者首先介紹中國古代的巫戲及參軍戲。証明中國戲劇的歷史十分悠久。然後從幾個戲曲劇本中分析故事如何反映當時社會狀況,探討戲劇表演方式與元素,音樂的演變,表演場地的演變。資料詳盡,需要花多點時間消化,但肯定讓人明瞭戲劇的發展。


宋金戲劇史稿
作者:薛瑞兆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05 年 03 月 07 日
ISBN:7108022346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西歐戲劇理論


西歐戲劇理論是一本比較學術的書籍。首先介紹了戲劇理論歷史,從亞里斯多德、中世紀、文藝復興、浪漫主義時期,到近代的評論。闡述戲劇的意義及當中的規律。人們怎樣評價戲劇呢?戲劇應該是社會的鏡子,還是道德守護者?應該利用什麼技巧來表達思想內容。究竟有什麼類型的戲劇,怎樣去劃分?例如,悲劇常見的表達技巧都是利用命運感與超自然現象。伊莉莎白早期的悲劇則充滿了道德上的教訓。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李爾王(King Lear)、奧賽羅(Othello)、哈姆雷特(Hamlet)、麥克白(Macbeth)都是十分著名的悲劇。在喜劇中,西歐戲劇理論論述什麼是幽默,好像形體幽默、情景幽默、語言幽默。當然喜劇也可以分為浪漫、情緒、風俗、文雅、陰謀等類型。更有一些是悲喜交集的悲喜劇。

從這本書了解到戲劇本身及它與社會的關係。可是原著是1931出版的The Theory of Drama, George G. Harrap and Company Ltd, London。看來要找一點新版本來填補近代戲劇的演變。

香江梨園


香江梨園是講述粵劇大老倌羅家英生平及粵劇在當時的發展。當中有些有趣的事情,小時候怎樣接受特訓,踏台板,與其他名伶合作。除了這些,還有行內術語,戲服,行當,表演程式的介紹及相關照片。

粵劇是源遠流長的中國地方戲曲之一。所謂行當就是角色類型,包括了末、生、旦、淨、丑、外、小、貼、夫、雜等。後來簡約為六柱制,即「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每個行當都有自己一套表演程式、戲服和化妝方式。表演程式主要是指做手功架。每一個部份都經過幾十年來的提煉。因此分工越來越仔細,流派繁多。可是,二次大戰後,粵劇發展大不如前,只有1963年成立的雛鳳鳴劇團一枝獨秀。

戲曲在中國承載了不少文化傳統,不單是民間的重要娛樂,文學瑰寶,也是宣傳道德和革命思想的工具。

2007年6月8日 星期五

十五貫研究


十五貫研究是一本很舊的書,是一本沒有編號的書籍。十五貫是一齣著名崑劇。

故事講述屠夫尤葫蘆從皋橋親戚家借得十五貫銅錢,哄騙繼女蘇戌娟說是賣她的身價錢。蘇因不願為婢,深夜私逃投親。婁阿鼠闖入尤家偷了十五貫銅錢,並用肉斧殺尤滅口。鄰人發現後就一面報官,一面追趕兇手。另一方面,客商陶復朱的夥計熊友蘭,帶十五貫錢往常州辦貨,遇到蘇戌娟問路,二人因此順路同行。鄰人差役見二人同行,又見十五貫,疑其為兇手,婁阿鼠乘機誣陷,於是二人被押送無錫縣衙門。無錫知縣錯判蘇、熊二人死刑。常州知府和江南巡撫皆輕信知縣。蘇州知府況監連夜趕往都府,求巡撫周忱緩刑覆查。周忱因迂腐而不為所動。況據理力爭後,周無奈限期半月查請回報,否則上奏題參。況鍾冒著丟官的風險,親至無錫調查,又改扮私訪,將真兇婁阿鼠捉住,終於案情大白。

其實故事本身已經引人入勝。十五貫研究更闡述了這個劇目的演變,為什麼受到周恩來的垂青,在新中國變得火熱起來。最終,內地的崑劇全靠十五貫開始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