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社會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社會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6月18日 星期三

風雨蒼黃五十年


風雨蒼黃五十年,李慎之著,講述中國歷史及社會發展。他是二十世紀晚期以來中國大陸自由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國際問題專家。他曾經參加中共中央國際問題寫作小組。其間,陪同鄧小平出訪美國,擔任顧問。1980年負責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的籌建。1982年任該所所長。1985年後,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1989年後辭職。

由於他以往實際工作的關係,往往能夠從特別的角度出發,解釋了中國要大力發展現代的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可是,他在2003年已經離世,留下了這個公民教育的遺憾。希望有人繼續這個巨大的工程。


作者: 李慎之

副标题: 李慎之文选
ISBN: 9789629738488
出版社: 明报出版社
出版年: 2003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



文化民族主義的社會學由吉野耕作所著。他是日本著名社會學家。本書從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以實證主義的方法論,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出現的“日本人論”和“國際化”的討論熱潮曇花一現的現象進行了分析。認為“日本人論”和“國際化”是文化民族主義在一定條件下的表現。文化民族主義既是現實的又是歷史的,在當今社會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社會學範疇。全書深入淺出,舉證精當,是一本對社會學及其相關學科研究人員很有價值的學術譯作。

他首先探究種族與民族,從歷史角度來看看什麼是民族。利用土耳其及印度來分析民族獨特論。利用外在系統作為基準跟自己的文化作比較,尋求民族自我認同意識。發現了意識從多方面建立出來,好像教育,禮儀,語言,習俗,歌曲及文學。

圍繞民族自我認同意識的學說就是日本人論。雖然日本人論當初由知識份子生產出來,但後來透過社會中有影響力的階層作為文化中介人。其實,一般日本人在自己生活中來理解日本人論,再次生產日本人論。在文化交流中,再次反省日本人論中的意識形態。

當日本的現代化過程在明治維新開始,日本傳統價值受到西方價值的衝擊,導致他們重新尋求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什麼只有日本人所能明白的日本價值已經經不起考驗。因為已經有很多在外國留學的日本人根本不像日本人,在日本長期生活的外國人卻越來越像日本人。

其實日本民族特質往往依靠外國文化價值作基準,來認定自己身分。可是卻同時產生排他性的。一方面是建立民族優越感,另一方面則抗拒外來文化。如果跟以前的日爾曼民族來看,各種民族優越感也共同的模型。

2007年6月7日 星期四

日本的現代化與社會變遷


日本的現代化與社會變遷,作者富永健一教授.他是日本著名的社會學學者.在這本著作,他仔細分析了什麼是現代化,現代化的起源,特性及觸發條件,現代化的過程與層次,西方與東方現代化的分別,日本現代化的特徵.

他的分析是非常仔細,把現代化劃分成經濟,政治,文化三個層次.經濟活動牽涉很多客觀機制,容易進行改革,成了現代化最初部分.政治現代化則受到傳統力量抵抗.由於政治仍然要處理實務,政治制度面向實務妥協,最終達成政治現代化.而最後是文化現代化.傳統力量是非常堅固,文化現代化的進度會非常緩慢.

他又比較英國與德國的現代化如何開始.由於現代化並不誕生於德國,這裡便要研究德國如何引入現代化並進行現代化.因為德國與英國的文化差異比亞洲與英國的差異少,所以也懷疑德國的成功能否作為亞洲國家的借鏡.

看完這本書,才知道日本怎樣利用現行制度引入及進行經濟現代化,政治制度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這需要由上而下推行,需要開明的君主帶領.我也明白了日本的現代化曾開倒車,然後才快速前進.到了政治現代化的時候緩慢下來.政治不完全現代化,導致一些充滿矛盾的奇怪現象.從這裡也可以說明日本的矛盾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