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深圳在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定位及發展路向


深圳在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的定位及發展路向,書名雖然長,但題目清析。這本書嚴如辯論,首先討論為什麼有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當然主要是地理人文因素,經濟市場因素,情況像長三角及東盟的瀾滄江-湄公河經濟圈。後來,仔細說出泛珠三角經濟圈的慢慢確立的過程。在這個經濟圈區域合作都是以平等,互信,互惠互利,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三珠並行為原則。三珠是指小珠三角(廣深珠這個核心區域),大珠三角(珠江流域)及泛珠三角(9+2)。利用聯席會議加強溝通及協調,在法律及經濟等各方面加強合作。這些合作目的是促進地區內的健康發展,平衡產業結構,配合西部大開發來平衡社會發展。簡單來說,廣東工業發展快速,能源供應緊張,廣西則可以開發水力發電來舒緩情況,改善空氣污染,而廣西又可以分享工業發展成果。同樣,雲南及貴州都可以利用全國的電網把電力傳送到華東地區。

泛珠江三角洲的優勢在於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平均比較高;香港主導服務業,廣東主導製造業,合作無間;而且競爭力比較高,產業效率比較高,基礎建設比較好;外資投入也比較集中。區內急中了高新技術工業,也是世界工廠的基地。外貿佔總貿易額的8成。區內的就業人數是全國的三分之一。

可是泛珠江三角洲也有劣勢。腹地狹小,比長三角的華東平原小很多。過分依賴外貿,沒有妥善發展內部經濟,內銷的供應鏈又長又複雜導致成本高。就業人數多但科研人數少。由於勞工來自不同省份,文化不同,構成治安壓力。很多原住民則依靠土地發財,降低了創業精神,造成發展滯後。

在中國,除了泛珠三角及長三角外,還有渤海經濟圈。作者從經濟發展水平,增長泉源,動力機制和產業特色作比較。渤海經濟圈是內需型,泛珠三角是出口型,長三角則是外資型。珠三角制度競爭力高,長三角整體競爭力高,渤海經濟圈則資源集中。

當了解了泛珠三角的背景,深圳應該如何定位及發展呢?與港澳比較,它的經濟總量不高,只是在人口相約之下土地相對充足。2000年至2004年,經濟發展保持快速增長。財政收入是香港的七分之一,加上了物價及人民幣升值的考慮,實際收入的購買力大約是香港的一半。雙方都有完善的基礎建設,香港在管理方面優勝,深圳則仍然有發展空間。

與廣州比較,深圳在2002年終過程是發展報告中的14個有是程式發展指標,平均都差於廣州,而上海則大部分都排首位。其實,廣東省在全中國中或多或少排斥非粵語文化,造成獨特的文化板塊。深圳則融合了各省人民造就了廣東省內的文化孤島。這樣使深圳既是融合點又是排斥點。

(待續)

沒有留言: